揭秘英国王室都收藏了哪些艺术品?
Pietro Annigoni《Queen Elizabeth II》,72×60cm,约1954年
悠久的收藏传统
在欧洲,重量级美术馆的馆藏名画大都建立在王室贵族的收藏之上,如法国卢浮宫、奥地利维亚纳艺术史博物馆和西班牙普拉多美术馆等。然而英国的情况却不尽相同——历代君主的绝大部分藏品如今仍悬挂于白金汉宫等宫殿内。
早期的王室收藏者可追溯至亨利八世(1491-1547年),在其之后为今日王室名画收藏打下坚实基础的则为查理一世(1600-1649年),他购买了大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的作品,还为鲁本斯、安东尼·凡·戴克等画家提供创作机会。
到了18世纪,英国开启了日不落帝国的征服之路,在文化艺术上也丝毫没有落下。这个时期,乔治三世及四世对王室收藏贡献巨大,前者创建了皇家美术学院,并在新婚之时为装点白金汉宫购入大量艺术品,其中包括维米尔的名作《钢琴课》。
约翰内斯·维米尔(Johannes Vermeer)《钢琴课》(The Music Lesson),74.1×64.6cm,约1662–1665年,英国王室收藏。
而乔治四世也同样为艺术一掷千金,据说他购入伦勃朗的《造船师和妻子》花费了五千基尼,是当时普通人年均收入的一千倍。该画据传也是现任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最爱。同时,乔治四世还为大英图书馆打下藏书基础,创设皇家艺术家协会等。
在19世纪的维多利亚女王时期,英国不仅一跃成为全世界最富裕的国家,有“世界工厂”之誉,在王室收藏与艺术教育上也成就斐然。当时,女王与丈夫艾尔伯特亲王收藏了大量时兴艺术品与老大师的作品,并将名画鉴赏视作有效的教育手段,艾尔伯特亲王就认为“观赏名画是提高人格的最好方法”。
于是,王室积极参与大规模画展,并开始把众多作品出借给国家美术馆,贯彻“为了国民的王室收藏”这一思想。同时在亲王去世后,女王还推动创立了著名的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美术馆(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)。如今,该馆包含绘画、雕刻、家具、服饰等四百余万件藏品,可见王室对艺术的影响之大。
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美术馆内外
纵观英王室的艺术收藏史,藏品来源除了君王自己的“买买买”,以彰显其个人喜好与引领时代品位,同时还有部分则来自其他国家统治者的礼物。如1660年,荷兰共和国(The Dutch Republic)赠予英王室28幅画作和12件雕塑,这些作品都成为历史的重要见证者。而诸多权威文艺机构的建立也让官方拥有了更多话语权。
从王室走向民众
历经近五百年的变迁,王室收藏也随着现当代历史的进程而悄然发展改变。二战后,曾被称为“日不落帝国”的英国也失去了世界中心大国的地位。原本藏于深宫中的艺术杰作逐渐走向大众。
1962,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继位十周年之时,于白金汉宫旁的宫殿礼拜堂(二战时曾被德军炸毁)原址上修建起女王画廊(The Queen's Gallery),开始常年展出王室收藏的艺术珍品,并定期举办专题展览以飨民众。
女王画廊(The Queen's Gallery)内外
这一趋势的迅速发展与发生于1992年的一场火灾密不可分。当时,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主要行政官邸——温莎城堡发生大火,造成巨大损失,包括画作、瓷器在内的部分藏品被烧毁。为了更好地保护王室收藏,同时促进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,王室收藏信托机构(Royal Collection Trust)在火灾一年后成立,由前几日病逝的菲利普亲王担任主席。
除了向公众分享,英国王室在收藏品位上也随着现当代艺术的发展缓慢转变。尽管上一届王室已经开始关注英国现代艺术家,但整体艺术口味依然偏向传统与保守,如伊丽莎白二世的母亲曾委托英国风景画家约翰·皮尔(John Piper)创作一组以温莎城堡为主题的水彩画,风格写实凝重,与当时各种先锋艺术截然不同。
约翰·皮尔《The Round Tower from the roof of St. George’s Chapel,Windsor Castle》,水彩、蜡笔,59.1×73cm,约1941-1944年,英国王室收藏。
现任女王在位期间,波普艺术家安迪·沃霍尔、雕塑家安尼施·卡普尔(Anish Kapoor)、芭芭拉·赫普沃斯(Barbara Hepworth)等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进入王室收藏。不过有人认为,女王对艺术并不“感冒”。因为作为最长“待机”的英国君王,她在任近70年不过纳入2500件作品进入王室收藏,其中绘画仅20幅左右,而且有一些还是礼物,而非主动购入。
安尼施·卡普尔(Anish Kapoor)《Untitled》,纸面水粉,33×51cm,2011年,英国王室收藏。
这似乎与许多人对王室的印象不谋而合——繁文缛节、传统守旧、陈腐严苛等,全面接纳前卫艺术几乎不可能。不过,好在这一届王室毫不吝啬地将藏品分享给大众,让艺术不再只是贵族的消遣娱乐。
争议频出的肖像画
安东尼·凡·戴克《Portrait of King Charles I in His Robes of State》,布面油画,253.4×153.6cm,1636年,英国王室收藏。
在庞大的王室藏品体系中,肖像画尤其引人注目。作为彰显威仪和权力的工具,这类作品通常由王室委托,画中君王不苟言笑,服饰极尽夸张,排面十足。而到了现代,王室肖像画开始变得接地气,也会呈现家庭和谐温馨的画面。
Marcus Gheeraerts the Younger《Queen Elizabeth I》,布面油画,241.3×152.4cm,1592年,现藏于英国国家肖像美术馆(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)。
John Wonnacott《Royal Family》,2000年
而女王的肖像画无疑受到全世界的关注,许多艺术家曾以此为主题创作过作品。其中大部分都中规中矩、自带滤镜,女王或静坐沉思、或站立远眺,总之高贵典雅,整体符合王室的要求。
但有些则引发巨大争议,比如2000年,画家卢西安·弗洛伊德(Lucian Freud)以其一贯的具象绘画风格描绘的女王肖像就老态尽显,引发许多英国人的不满,但也有人认为“这是150年来最真实的君王肖像画”。
不过要论聪明,可能当属大卫·霍克尼(David Hockney)。他直接拒绝了女王的肖像委托,声称自己忙着画风景画,没有时间。1990年,他还拒绝了女王授予的骑士身份,表示:“人生无关功勋。”
不过在2012年,也许因为事不过三,再拒绝就显得“不知好歹”了,霍克尼接受了女王授予的功绩勋章(Order of Merit)。这一荣誉主要嘉奖在艺术、学术、科学以及公共服务等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个人,限额25位。而上一位获得此勋章的画家正是卢西安·弗洛伊德。
除了这两位英国画家,美国波普艺术家安迪·沃霍尔在1985年也曾创作过一组伊丽莎白女王的丝网印刷作品,但并非官方委托。令许多人惊讶的是,王室在2012年竟将这一系列纳为收藏并展出。
不知这是否意味着,英国王室至少需要近30年的时间才能接受新艺术流派。如果是这样,乔治·康多(George Condo)这幅颇具抽象意味的肖像被官方认可的一天似乎也不远了?反正在当时,该作品被形容为“令人尴尬得糟糕”。
乔治·康多《Dreams and Nightmares of the Queen》,2006年
伴随着英国王室的兴衰,其艺术收藏也积攒至上百万的庞大数量,见证着每位君王的品位与喜好,而逐渐向公众开放的藏品也让每个人得以在悠长历史中尽情徜徉。在听取一片争议声后,艺术的价值终会显现出来。
商亮:专注一种艺术语言≠沉溺舒适圈